「我就是想當個毛絨絨的動物,怎麼了?」他們是自稱獸迷的一群人……

ZHANGKEYUE 2023/01/13 檢舉 我要評論

話說,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喜歡動物,也有很多人喜歡二次元人物角色,

但是還有那麼一小撮人,喜歡的是「擬人動物角色」,甚至身體力行地當起了動物……

每一年,

這些人都會從世界各地趕到美國,參加大大小小的「毛絨絨聚會」……

在這些聚會上,

他們會戴著定制的徽章,穿著定制的擬人動物套裝,

把自己打扮成各種擬人動物的樣子——狐貍,獅子,麋鹿,甚至并不存在于現實的形象……

他們會暢聊,合影,游行,把聚會視為自己的狂歡……

不得不說,在別人眼里,這些毛絨絨的愛好者著實有些怪異,

他們看起來不像是什麼動漫人物的Cosplay,也不像是模仿動物之類的行為藝術……

實際上,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小眾的亞文化,通過角色扮演來表現對于擬人化二次元動物的喜愛,

在業內,這些毛絨絨愛好者們 管自己叫「獸迷」(Fur)……

「獸迷」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一開始它僅僅用來指代「喜歡擬人化動物的人」,

這些擬人化動物大多數是我們小時候在動畫、漫畫書或者游戲機里見到的形象。

但是,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

獸迷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喜歡擬人化動物」,開始創造屬于自己的擬人化動物……

獸迷們會把這些擬人化動物用于寫作,繪畫等藝術創造,在「毛絨派對」上進行扮演,

甚至把角色植入了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當做擬人化動物,在生活中演繹著「半獸人世界」……

Joe Strike就是這樣的一個「獸迷」,

他來自紐約,今年68歲,職業是一名作家。

從小生長在布魯克林,Joe的童年是在父母的糖果店和自己的家中度過的,

陪他一起成長的,還有一本本漫畫書……

在閱讀這些漫畫書的過程中,Joe發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他對大家喜愛的超級英雄無感,反而是書中擬人化的動物形象讓他異常癡迷……

「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他們在跟我對話,」Joe說,「他們給我一種解放的,自由的感覺。」

「我覺得這些角色非常有吸引力,特別是Pepe Le Pew(臭美公子,一個動畫人物),他非常有魅力,看起來像一個真實的人物而不僅僅是虛擬的角色。」

在那個時候,Joe就深深的愛上了這些擬人動物角色,想扮演它們,甚至想成為它們……

在一開始,Joe對于自己這種狂熱的愛好充滿質疑,

因為在他的周圍,本身癡迷于漫畫的小朋友就不多,而單單喜歡動物角色的更是幾乎沒有,

直到很久很久之后,Joe才意識到,自己并不孤單。

那是1988年,Joe收到了一封邀請函,信里邀請他參加一場位于費城的「毛絨派對」,

也就是這次聚會,徹底打開了Joe新世界的大門,

讓他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小團體,也重新認識到了自己……

通過聚會,Joe認識了許許多多像他一樣熱愛擬人動物的小伙伴,

以前一個人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如何跟旁人表達和形容自己的這種愛好,但是在這個聚會里,他們心有靈犀,充滿了默契,

他們可以開心的對彼此的角色進行點評討論,大方的將自己穿著套裝之后的心路歷程進行分享,

他們可以穿著套裝擁抱,行走,嬉戲打鬧,享受著做「獸」的感覺,還不用顧忌別人的眼光……

對不同的「獸迷」們來說,他們喜歡和想扮演想成為的角色也各不相同……

這些角色擬人化的對象有可能是現實存在的獾,狗,或者是混合型動物比如龍和狼,也有可能就是獸迷本身臆想出來的,既有獸性又有人性的形象。

「重點是要表達出自己內心那個真實的角色。」Joe說,「不過想要找到這個角色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多年來,Joe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只大棕熊,

後來他蓄起了胡子,留長了頭髮,變成了一頭獅子,

有的時候,他甚至會在自己蓬松的襪子下面綁電工膠帶,來假裝自己的雙腳是爪子。

直到1997年在參加「毛絨派對」的時候,他經過測試后才發現,他的靈魂動物其實是鱷魚。

在那之后,Joe花了很多時間來研究和撰寫自己的「動物人設」,并且經過多年的努力,創造出了一個名叫Komos的形象:

一只陰險狡詐的科莫多巨蜥,平日熱愛穿晚禮服,經常和女巫Circe一起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

為了充盈自己的角色故事,

他甚至還和一名名為Oliver Coombes,同樣是獸迷的倫敦作家合作,

為兩人的角色撰寫了一本交叉同人漫畫Komos & Goldie……

在2016年,Joe打造出了自己的專屬Komos套裝,對此他非常驕傲,

要知道,定制套裝于獸迷界就如同奢侈品一樣的存在,

造價昂貴,做工復雜,只有四分之一的獸迷們才會擁有專屬套裝……

為了制作這份Komos套裝,Joe花了2100美元——而這還算便宜的,價格上萬的大有人在。

對于更多的獸迷們來說,他們會選擇網絡游戲,聊天室之類的地方釋放自己的「獸性」,

但是Joe卻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穿上套裝和在虛擬世界里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當我穿上套裝時,我感覺自己變成了Komos,」Joe說,「Komos非常自信,甚至會有點看不起其他人,雖然這不是我的個性,」

「不過,在穿上套裝的一瞬間,我感覺到了一種釋放的快感。」

「就好像我是一個演員,我體會到了那種陰險,霸氣和危險,感受到了那種置身事外的快樂。」

穿上套裝,就從人變成了獸,

人性被撕裂為狂野的獸性,追逐著克制的人類所無法擁有的自由,這大概就是獸迷們所享受的愉悅。

像Joe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根據統計,在全美大約有25000位公開表示過自己愛好的「獸迷」,

其中75%都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72%為男性,職業各不相同,但是科技和藝術類居多。

來自英國布里斯托的KT同樣也是一名獸迷,

她曾經是一名兼職教授,現在是一名全職的藝術家,

在未來她可能會進入動畫行業,也可能會深入神經學與心理學研究,完成自己的博士學位。

在2009年,她加入了「獸迷社區」,曾經在「毛絨派對」當過工作人員,也運營過相關網站,

對于這個不為人知的愛好,她非常滿意,「這讓我有了很多友誼,而且讓現在的我過著美好的時光。」

49歲的漫畫家和標志藝術家Joe Meyer也是一名獸迷,

在2001年,他在網絡上發現了擬人化藝術的社區,從此進行了大量的相關藝術創作……

在線下,他會和當地的一些獸迷進行聚會,有時也會參加大型的「毛絨派對」,

「我跟這些通過互聯網認識的人交談,給他們畫畫,和他們一起大吃大喝,甚至會一起喝酒。」

「有的時候,需要好好想想才能分清,到底哪邊才是現實的世界……」

Wes ‘Nacht’ Vial 是一名曼哈頓的28歲程序員,

在13歲那年,他通過網站發掘出了自己的獸迷屬性,從此走上了獸迷道路……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不少獸迷都給了他又創新又溫暖的建議與鼓勵,

「這讓我意識到,人的性別和身份其實是沒有界限的,它讓我探索自己的性別,最終成為了變性人。」

「獸迷社區對于LGBT人群非常友好,這些不同年齡,不同收入,不同背景的人都非常友好,他們聚集在了一起只因為一個相同的熱愛——擬人化動物。」

只是……或許是由于這個愛好過于小眾,媒體和大眾總是對獸迷們充滿了誤解,

認為他們是「戀物癖」,是一群猥瑣的,穿著奇怪衣服,有著奇怪性癖的怪咖。

對于這種看法,Joe真的感覺很委屈……

他專門寫了一本書來介紹自己所處的這種文化,在書中他寫到,

在獸迷界,確實有一些[色.情]作品,但是真的很少,

愿意把自己所扮演的擬人動物與[色.情]掛鉤的獸迷,最多只占獸迷人數的2.5%。

就像是Joe心中的Komos,他認為Komos本身就足夠性感有趣,不需要用其他方式濫用自己的角色。

同時,在Joe看來,單純的喜歡書中的擬人動物和獸迷還有一定區別的,

因為獸迷把「擬人動物」容納進了自己的人生,不僅僅是因為穿上了套裝,進行了創作,

而是他們打從心底改變了自己的物種,他們把自己活成了「半獸人」,享受著這種有點分裂的快樂。

對于人們是否能接受這種愛好,Joe的心態非常樂觀,

「可能需要幾百年吧,但是誰知道在未來人們能不能接受物種的選擇和改變呢?」

「作為人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100%的人性,但是成為Komos的時候,我不介意別人把我當做動物。」

「有的時候不想做人,只想做動物。」說的大概就是Joe這樣的獸迷們吧,

脫下套裝,是人,

穿上套裝,就變成毛絨絨的生物,行走在人世間,參加毛絨絨的聚會,

把自己的人生過成「半獸人」,既沒有打擾別人,又享受著內心的愉悅,似乎也沒什麼不好……

ref:

http://www.huckmagazine.com/art-and-culture/furries-joe-strike-inside-world-of-furry-fand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D%B8%E8%BF%B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urry_convention

--------------------------------------

店主老阿姨_:看到半獸人就想起「讓我們半獸人的靈魂,在回憶之中翻滾...」人家愛好就堅持唄,只要不影響別人

MLTM718_6v6:這個比那個想當蛇好多了

琉璃瓦灰:furry了解一下

凱瑟琳街的釀酒狗:kigurumi了解一下?

GodM-i:挺可愛的啊……只要沒人想當南方蟑螂……

伍圓_Rager:然而國內的獸圈目前來說不怎麼樣,不斷的低齡化...而且被部分獸的認為是gay文化的亞文化,

冷黑豆_furry:愿意和[色.情]掛鉤的只有2.5%???我認識的幾乎是百分之百…

--------------------------------------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